護膚園地

異位性皮膚炎與保濕劑

如何有效預防皮膚炎惡化 ?我們常常說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要每天擦乳液、保濕劑或潤滑劑,到底什麼是保濕劑呢?保濕劑和潤滑劑有什麼不同呢?

文/朱家瑜(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醫生,我最近真的好癢喔!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幫我止癢?」

我一看,只見這位病友全身的皮膚就像乾涸的河床般龜裂成一片一片的,全身都是無數的小屑屑,難怪她癢成這樣。

「妳的皮膚太乾燥了!你有每天好好擦乳液或保濕劑嗎?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應該每天固定使用保濕劑的!」我忍不住又婆婆媽媽地叮嚀這位病友日常照護的原則。

「我知道呀!可是我一擦凡士林或一些乳液就會長痘痘,而且有時候擦完渾身黏答答的反而更癢,我真的很不喜歡擦乳液,每次擦完皮膚都好像不能呼吸了!」

所謂保濕劑(moisturizer)是泛指可以使皮膚含水量增加的物質,而潤滑劑(emollient)則是指塗抹後可以讓皮膚表面較為柔軟平順的物質,通常要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多半是藉由增加角質層含水量的作用,一般人則是習慣統稱這些都是乳液。凡士林便是一種典型的封閉性(occlusive)潤滑劑,其他常見的潤滑劑還包括 cetyl alcohol 與 stearyl alcohol、isopropyl palmitate、isopropyl myristate、lanolin、礦物油等等(表一);至於含水劑(humectant)則是指那些能吸收水分的物質,一般而言,含水劑可以吸收環境中的水分來提高皮膚的含水量,然而若是在較乾燥的環境中,含水劑有可能反而會將皮膚中的水分吸出來,常用的含水劑包括甘油(glycerin)、propylene glycol(PG)、sorbitol solution 等等(表二)。由於要潤滑皮膚多半要增加角質層含水量,因此許多潤滑劑本身也是保濕劑或含水劑,例如甘油本身是一種含水劑,但也可以算是一種常用的潤滑劑。

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要天天擦這些保濕劑或潤滑劑? 如何有效預防皮膚炎惡化

皮膚醫學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保水功能要比一般人來得差,皮膚也比較乾燥,而皮膚乾燥會使表皮的障壁功能變差,容易受到外來物質的影響而加重原本的皮膚炎。此外皮膚科研究也發現,只要單純地剝掉幾層角質層就可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導致皮膚炎的發生。因此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患者多擦潤滑劑或保濕劑,不但可以改善皮膚乾燥的情形,更可以有效預防皮膚炎惡化、改善皮膚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此一來,皮膚炎發作的頻率就會下降,相對而言就可以減少類固醇藥膏的使用量。

表一、常見的潤滑劑組成

Caprylic/capric triglycerides
Cetyl alcohol
Glycerin
Isopropyl myristate
Isopropyl palmitate
Lanolin and lanolin derivatives
Mineral oil
Petrolatum
Squalene
Stearic acid
Stearyl alcohol

表二、常用的含水劑

Acetamide MEA Maltitol
Collagen (and hydrolysates) Mannitol
Glucamine Methyl gluceth-20
Glucose PCA (and salts)
Glucuronic acid PEG-10 Propylene glycol
Glutamic acid Polyamino sugar condensate
Glycerin Saccharide hydrolysate
Histidine Saccharide isomerate
Honey Sorbitol
Hydrogenated honey Sucrose
Hydrogenated starch hydrolysate Urea
Lactic acid (and salts) Xylitol
Lactose  

在歐美國家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原則中,平常每日固定使用適當的潤滑劑是最常使用的第一線治療方法,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夫,由於歐美國家氣候較為乾燥,幾乎所有的文獻書籍都會強調潤滑劑對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性。相反地,台灣地區溫暖潮濕的氣候,常使得我們忽視了擦潤滑劑劑或保濕劑的重要,然而筆者在門診中卻發現:至少有 80% 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皮膚長期處在一個過度乾燥的狀態,而且他們平常也沒有定期擦保濕劑。我詢問這些病友:怎麼沒有好好擦保濕劑?許多人都會說:擦保濕劑以後整個皮膚會很黏,感覺皮膚都好像不能「呼吸」,而且有時還會長痘痘。這就表示他們擦了不合適的潤滑劑或保濕劑,或是使用的方法不正確,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沒錯!傳統的潤滑劑或保濕劑的確很容易就會出現上述的副作用,然而現代皮膚醫學的進步已經使我們發展出更好更舒服也更有效的保濕劑,特別是目前已經有許多經國外皮膚科醫師測試過、專門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膚質所研發的保濕劑。因此只要能慎選適合自己膚質與台灣氣候的保濕劑,正確地使用,相信應該不太會有這些副作用才對。其實,正確塗抹乳液的方法應該是薄薄塗抹一層即可,不需要擦得很厚;反之,一旦覺得皮膚乾燥,就要立刻補擦。

擦凡士林好還是擦乳液好?如何有效預防皮膚炎惡化

傳統上最好的保濕劑是凡士林,因為它很油、不容易乾掉又幾乎不會引起過敏,然而缺點是相當不透氣,擦完之後常會讓人感覺皮膚無法「呼吸」,有時還會引起阻塞性的毛囊發炎。這樣的情形在夏天更是特別嚴重,筆者的建議是:可以先試試順著毛髮生長的方向擦、擦薄一點,同時不用全身都擦,可以只局部擦在比較乾燥的地方、避開比較油比較不透氣的部位與容易長痘痘的地方。白天上班上課時可以不用擦,如果流汗較多時可以適時地用清水沖澡把鬱積的汗水沖掉,晚上回家最好立刻沖澡,洗完澡之後三十分鐘內趕快擦一層保濕劑。如果這樣子做還是不舒服,筆者就會建議改擦含尿素的保濕劑或新一代的保濕產品。

尿素(urea)也是皮膚科醫師常用的潤滑劑,它具有含水劑(humectant)的保濕功能,又可以輕微去角質、促進其它藥膏的吸收。實驗證明:在皮膚炎的病灶上塗抹尿素可有效改善角質層的含水量,並使角質層的障壁功能迅速恢復。

以往,皮膚科醫師較不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使用一般坊間市售的乳液,因為其中常含有羊毛脂、香精、防腐劑或殺菌劑,反而容易造成皮膚刺激或過敏。隨著時代的進步,目前有許多專門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使用的潤滑劑,在國外都經過專業的皮膚科測試,也都證明有很好的療效。這些潤滑劑往往除了保濕、潤滑之外,還有一些額外附加的功能,可以有效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筆者簡單介紹如下:

1. 有些潤滑劑中含有天然的活泉水,這些泉水經過科學證實能有效抑制過敏細胞的趨化作用(chemotaxis),並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可抑制過敏性的 Th2 細胞。甚至最新的研究,還發現有些益菌的產物,可以調整皮膚的微生物相,進而矯正皮膚異常的免疫反應。

2. 有些潤滑劑中含有一些特殊的礦物鹽與微量元素(硒),因而具有抗自由基與抗發炎的效果。

3. 有些潤滑劑含有燕麥萃取物,可抑制發炎物質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與白三烯素(leukotriene)的釋出,因而抑制皮膚的發炎。同時也含有 ω-6 必須脂肪酸,可促進皮膚角質層脂質障壁之恢復。

4. 有些潤滑劑則含有專利的天然保濕因子或神經醯胺(ceramides),具有接近人體皮膚的脂質組成。最近的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的正常皮膚中各種神經醯胺都大量減少,如果給予補充含神經醯胺為主的乳液,便可有效改善皮膚炎的病情。

5. 有潤滑劑標榜最接近皮膚的酸鹼度(pH: 5.5)或滲透壓(osmolarity),除了減少刺激性外還具有抑制細菌的功能。

結語

所有這些高科技的產物,無非都是要提供給病患更好的醫療照顧,而隨著人類對角質層的組成與功能有了更多的瞭解,現代最新的潤滑劑往往可以模仿角質層的組成,提供更多具有滋潤效果的油脂、含水劑、維生素。筆者建議:洗完澡後趁皮膚中含水量還很高的時候趕快塗抹合適的保濕劑,可以說是每位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平日保養的基本功,如果時間許可的話一天至少要擦二次,效果會比較好。最後,必須要強調的是,雖然這些保濕劑或潤滑劑可以做為平常預防保養的利器,但是一但病情惡化、出現許多異位性皮膚炎病灶時,還是要適度的使用類固醇藥膏或局部免疫抑制劑藥膏,千萬不要誤以為這些保濕劑或潤滑劑是萬能的,可以治好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