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號寰宇新知會刊

參與異位性皮膚炎新藥研究

寰宇新知

文/朱家瑜教授(台大醫院皮膚部)

 

台大醫院皮膚部參與跨國臨床試驗有了突破性成果, 此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相當於臨床醫學的桂冠。

異位性皮膚炎是個很常見的皮膚疾病,屬於慢性反覆發炎性的疾病,好發在兒童期,在全世界兒童的盛行率大概在 10% 到 20% 之間,到了成年人之後大概會降到 2% 左右,它可能同時會伴有過敏性鼻炎、氣喘這些病史,所以我們一般 人俗稱的「過敏體質」就是在說這個病。

目前並沒有單一某個病症或是抽血檢查過敏指數就一定可以判斷是異位性皮膚炎,事實上過敏指數不高的人也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所以我們是根據一些病史和綜合患者的臨床表現來判斷是不是異位性皮膚炎。

過去的研究顯示 80% 的人在五歲前就發病,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會非常癢,會造成病人全身嚴重搔癢,紅腫破皮發炎,甚至流湯、流水,以前我們都會叫濕疹,但是如果在慢性的時候呢,他不一定是濕的,他會乾燥脫屑。皮膚會像恐龍皮或是鱷魚 皮這樣的外觀,這時就叫做慢性濕疹或是 慢性皮膚炎。

很多人說這只不過是一個皮膚會癢的病而已,為什麼要那麼努力治療?長大不是就好了嗎?但事實上有些人會發展為成人型的異位性皮膚炎,出現紅皮症、全身和臉部持續紅疹,雖然這樣的人口比例不多只佔全體病人的 5% 左右,但是這樣的人其實在求學、就業、交友都造成很大的困擾,身心的生活品質都影響非常大。

 

我們過去在診斷異位性皮膚炎時,會根據這個所謂的四個主要特徵跟二十三個次要特徵,來進行確認,主要是依據一些臨床上的表現如:

1. 慢性的皮膚搔癢

2. 典型的皮膚分布位置

在嬰兒期的時候都是在臉跟伸展側,到了小學之後就慢慢轉移到彎曲側。

3. 慢性的皮膚炎像恐龍皮或是慢性搔抓的結節性癢疹的病狀,再搭配上

4. 過敏病史、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等。

如果上述四個主要特徵出現三個,再加上二十三個次要特徵也有三個以上,這樣就可以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我們過去曾制定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指南,在全亞洲是第二個發表的國家:從第一線治療用乳液、局部的類固醇藥膏、吃的止癢藥還有治療性的病患衛教,慢慢到第二線的非類固醇的免疫調節劑、光照療法,到第三線治療就是一些免疫抑制劑。其實過去並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直到三年前生物製劑開始問世,終於達到了至少有 75% 以上改善的療效。其實對生物製劑 75% 的療效,我們還是不太滿意,我們希望能夠更好,所以這五年來我們也積極在參與新的藥物臨床試驗。

對於中重度的患者而言,他們經常全身體無完膚,這樣的病人一不注意,病情急性惡化可能就要住院,也常常因為傷口感 染、蜂窩組織炎要住院,甚至是氣喘發作 也有可能住院,大大的影響日常生活。

今年三月的最新醫學期刊報導,我們臺大醫院異位性皮膚炎研究團隊(還包括詹智傑醫師、烏惟新醫師與卓雍哲醫師)參與全球 18 國共同執行第三期新藥臨床試 驗,該試驗在全球共收案了 838 位病患,使用最新一代口服 JAK 抑制劑來治療中重 度異位性皮膚炎的試驗成果。在接受連續 每天口服藥物治療 12 週後,有高達 70% 的病患達到病灶分數改善 75% 的目標,顯 著優於對照組(27%),也優於現有最新的注射型生物製劑(58%)。

 

在這項研究的發現之前,學界普遍認為現有生物製劑治療已經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最有效的治療,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於 2021 年 3 月 25 日刊登此一研究突破性成果。該期刊的主編與審查者讚賞本研究提供了最新的口服免疫藥物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有效證據,並同步比較了最新藥物與現有生物製劑的療效,特別是在嚴重搔癢的抑制效果上,最新的口服藥物在治療二週後即可明顯達到顯著止癢的療效。

但是口服藥物也不是完全沒有副作用,研究顯示有些人會覺得有噁心感(因為是口服藥難免有些人會覺得噁心,而且是有一個劑量效應關係)、長痘痘(痘痘使用一些青春痘藥膏即可以治好它)。由於已有的生物製劑有結膜炎的風險,這在口服藥是沒有的。研究中特別關注帶狀疱疹跟血小板低下問題(因為這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試驗會擔心的問題),結果是沒有明顯的增加。

能夠參與十八國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病患在接觸試驗後都非常開心,很多人擔心萬一被分配到對照組怎麼辦?事實上現在的臨床試驗在倫理委員會的監控之下,對照組都有很好的福利照顧,通常都會有一些解救標準的設計,在治療 12 週或是 16 週之後有些人在符合條件時可以轉換到治 療組加入延長試驗,目前很多病人也都加入了延伸的臨床試驗,可以持續有 1-2 年的免費使用最新藥物照顧,很多病友都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參與最新的臨床試驗,期待在後續的分析中能夠證實這樣的口服藥物不但可以改善皮膚疾病的指標,還可以真正改善他的生活品質以及減少其他的醫療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