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嚴重會伴隨心血管疾病

用生物製劑治療能降發炎、保持免疫力

文/盧映慈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皮膚病,它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如果不治療,這些發炎物質一樣會攻擊身體的其他系統,引起過敏、氣喘、代謝症候群,甚至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跟憂鬱症。」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詹智傑說。

根據門診資料統計,異位性皮膚炎在近幾年來的就診人數逐年增加,已經成為台灣皮膚科門診的第一名求診原因;有些人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有些人則在長大之後才第一次發作。

異位性皮膚炎嚴重會伴隨心血管疾病

雖然自嬰幼兒期就發病的人,有一部分人有機會在長大後症狀大幅減輕,甚至完全消失,但是成年後才發作的人,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夢通常就是伴隨一輩子。「對於成年才發作的人來說,他先天帶有這個體質,加上長期的環境刺激,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就像開關打開就關不了。」詹智傑說。

生物製劑保留「免疫調節」效果,但同時維持免疫力

原本異位性皮膚炎只能靠類固醇或其他類免疫抑制劑,來壓抑發炎反應、對症狀進行控制,但傳統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多,患者長期服用這些藥物,除了肝腎負擔,免疫力也會變差;有些人因此不願意長期服藥控制,總是等到症狀發作了才來吃藥,造成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

但這個困境,在新型的生物製劑出現之後終於有了突破。

新型的生物製劑是精準的「分子標靶藥物」,可以直接針對病因治療,不易影響到其他的身體功能。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就是「直接壓制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的第二型免疫反應」,而不影響其他型的免疫反應,達到能治療、又能維持免疫力的效果。

「不管是外擦或內服,大部分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多少都有其副作用,且療效不易預測或維持。但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新型生物製劑,其療效穩定,且無肝腎負擔等疑慮。」詹智傑表示生物製劑是目前對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較理想的治療方法,「輕度患者可以單純使用外用藥物合併口服抗組織胺治療控制,但中度至重度患者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的 CP 值很高。」

異位性皮膚炎生物製劑已於 2019 年底通過健保給付,嘉惠符合條件之成年慢性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2020 年適應症則拓寬至 12~17 歲中度至重度青少年病人,若目前不符合申請資格但仍治療控制不佳的患者,可選擇自費使用。

健保給付須符合下列條件才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

1. 經過照光 3 個月及 2 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 3 個月。
2. 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 評分)仍有 20 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 30% 以上。

詹智傑分享:「有一個女國中生患者,病灶很嚴重,長期使用類固醇之後皮膚變得很脆弱,反覆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潰爛。不管是在學校上課或是前來就診的時候,都包得緊緊的,流汗悶濕皮膚不透氣且搔癢難耐,惡性循環之下,病況變得非常嚴重。即使在悶熱的夏天她也不敢穿露出皮膚的短袖衣服,長期悶悶不樂,性情變的畏縮,也不喜歡跟朋友一起遊樂。」

經過醫師與個案及父母討論後,開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很快地病灶明顯進步,難耐的搔癢症狀也幾乎消失,晚上不會再癢到醒過來,睡眠品質大幅改善。後續她配合積極保濕保養,皮膚恢復乾淨外觀,不只恢復正常生活,也開始變得比較有自信,願意跟朋友出去玩了。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皮膚炎,也是全身性發炎疾病

而生物製劑之所以對異位性皮膚炎這麼有效,主要與身體的「免疫機制」有關。

詹智傑說:「我們的後天免疫反應分成好幾型,而異位性皮膚炎是第二型發炎反應『過度』表現,在皮膚上這些過度表現的發炎物質,也會順著全身循環,進而影響血管以及身體其他臟器,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許多共病發生。」

第二型免疫反應主要是針對「寄生蟲」感染所誘發的免疫反應,當前環境會受到寄生蟲感染的狀況非常少,所以抑制第二型免疫反應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相對安全,不會影響到平常對抗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等需要的免疫力。

異位性皮膚炎小檔案

1. 別名:異位性濕疹、異膚

2. 成因:基因或是遺傳造成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失調,使得身體充滿發炎介質,導致皮膚發炎並進而破壞皮膚障蔽功能。

3. 症狀:很癢、癢到無法忍受、紅腫、起疹子、掉屑、脫皮等。

嬰兒病灶位置:頭頸部,尤其是臉容易很嚴重。
兒童、青少年病灶位置:屈側(如手臂彎側、腿彎側)。
成人病灶位置:頭頸部及全身各處。

4. 分級(以「病灶占體表面積 (BSA)」及「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 評分)」區分)

輕度:只有輕微的皮膚症狀,病灶面積通常不大。
中度:皮膚症狀較嚴重,面積較大。
重度:皮膚症狀嚴重、面積大、單純保濕保守治療無法改善。

5. 共病:過敏性鼻炎、氣喘、食物過敏、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憂鬱症等。

但如果不治療,這些發炎反應不只會讓皮膚受損,根據健保資料庫的就診資料分析觀察,會發現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有著輕重不一的共病,有些人只伴隨輕微的過敏,但有些人卻合併有心臟病、憂鬱症等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嚴重會伴隨心血管疾病

而這些疾病不是「沒出現就好」,有些人在診斷異位性皮膚炎後,很快就出現這些共病,有些人卻等了數十年才發作,詹智傑表示「只要發炎物質還在身體裡,它就是一個慢性的隱形炸彈,不能放著不管。」

免疫「調節」成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手段

所以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輕度的患者因為發炎反應少,可以先用「保濕」、「抗組織胺」及「外用藥物」來維持,但中重度的患者,就會需要用壓制免疫反應的「類固醇」跟「免疫調節劑」來調節免疫系統、減少發炎物質。

詹智傑說,既然異位性皮膚炎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當然「壓制」免疫系統就可以治療這個疾病;在臨床上,也常看到使用系統性類固醇治療跟其他種免疫調節劑,效果不錯,病灶也改善很多。

「但很快就發現缺點。無論是類固醇還是免疫調節劑,都是『無差別全面壓制所有的免疫反應』,受到壓制的皮膚不發炎了,但身體也失去免疫力。」詹智傑說,所以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變得容易感染、得到一些平常不該生的小病,面對流行性疾病的抵抗力也變差,生活品質反而變得不好。

而長期使用類固醇還有造成白內障、糖尿病、骨質疏鬆的風險;免疫抑制劑則容易造成肝腎負擔,或影響血壓與造血功能,長期服用需要審慎的評估。

另一個副作用較小的選擇,就是「紫外光線治療」,整體效果還可以。詹智傑說明,照光治療的效果較慢,患者每週需要兩次到醫療院所照光,治療的反應會逐漸浮現,需長期有耐心照光治療,才能提升治療效果。可惜需要經常造訪醫療院所,對於學生與上班族相當不便。

常用的異位性皮膚炎藥物

表:常用的異位性皮膚炎藥物

「所以生物製劑還是目前看起來較理想、優點較多的作法。」詹智傑說。而隨著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皮膚科醫學會也發表「2020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將相關的治療方式都寫成標準流程。

詹智傑說,因為這些藥物的治療效果已經很明確,「雖然我們還無法『治癒』異位性皮膚炎,但至少能『控制』,我們希望患者無論身處在台灣何處,都可以接受到相同的治療,回到美好的人生。」

(以上衛教資訊由賽諾菲藥廠協助刊登)